電解氫氧氣製作分享
昨天與今天操山路(阿里山與阿婆彎)約200公里
以往,此等路段操駕方式油耗約在22km/L
本次使用氫氧氣裝置上路,油耗為24km/L,增幅不大
但最值得的部分,是順暢度提升,油門反應更好
低速扭力跟中速拉轉時,明顯更好
三檔半油門從4000-6000轉,有種螺旋槳飛機快要起飛的FU
這種低花費的改裝,效益太高了
製作方式分享:電極形式:不銹鋼水管(外層,正極)、長螺絲與螺帽(內層,負極)
用鐵線不用電線,因為電線太容易附著氧化物(鐵鏽)
正負極的隔離方式:用4條束帶隔開,並固定螺絲頭
從底部看,還是歪一邊,但絕不會碰到
有點生鏽,但這種鐵管應該很耐用,不需清理
通電開關,可以交叉比對行駛性的差異,碰到異常情況(例如電力不足)也可以關掉不用
放進牛奶玻璃瓶,加工瓶口,出氣口同時也是電線通道
裡面是我喝的過濾水,加入一點點(約布丁湯匙的量)的氫氧化鈉
(聽說很便宜,但我不知道哪邊可以買到,我拿實驗室剩的)
電解質的濃度,直接關係導電度(耗電量):量加越多,越耗電
一定要玻璃瓶,早先我測試過塑膠瓶,受熱軟掉,通電一段時間約有80-90度C
另一個角度,出氣口同時也是電線出口
放進空濾箱內,位置剛好,空間剛好
放在這位置不必再接氣管,產生的氫氧氣從瓶口出來後,會立即被吸進化油器內
裝置電壓表,監控電器使用情形
可以交叉比對性能的差異(此時未發動、未開啟電解)
開啟電解,冒出白色氣泡,這就是氫氧氣(2倍氫氣、1倍氧氣)
它對燃燒有幫助,只要這些微小的量,就有幫助
這些氣體隨燃料進入燃燒室後,因為氫氣比燃料微粒容易點燃
在燃燒過程中可以促進燃料微粒的燃燒
(一個氫引爆,周圍的燃料微粒連帶引爆)
無發動狀態下,開啟電解,電壓在5秒內降到這水準
這是相當耗電的
為了只利用車子多餘的充電量,不消耗電瓶的電量
我反覆調節氫氧化鈉濃度,達到行駛中全負載(電解、遠燈)仍有充電
但是,停紅燈時因為充電低,開始消耗電池,關上大燈即可解決
(騎個車還真不無聊)
蓋上空濾外蓋,電解裝置隱形
再裝上座椅,東西消失了
以上,打完收工
附註:
瓶中的水是新的,騎過一段時間,電極會氧化
(沒辦法,氧氣就在旁邊產生)
鐵鏽水會讓裝置變成棕色的
看了雖討厭,但不妨礙導電,幾百公里內不用管他
後續效果請持續關切本報導
昨天與今天操山路(阿里山與阿婆彎)約200公里
以往,此等路段操駕方式油耗約在22km/L
本次使用氫氧氣裝置上路,油耗為24km/L,增幅不大
但最值得的部分,是順暢度提升,油門反應更好
低速扭力跟中速拉轉時,明顯更好
三檔半油門從4000-6000轉,有種螺旋槳飛機快要起飛的FU
這種低花費的改裝,效益太高了
製作方式分享:電極形式:不銹鋼水管(外層,正極)、長螺絲與螺帽(內層,負極)
用鐵線不用電線,因為電線太容易附著氧化物(鐵鏽)
正負極的隔離方式:用4條束帶隔開,並固定螺絲頭
從底部看,還是歪一邊,但絕不會碰到
有點生鏽,但這種鐵管應該很耐用,不需清理
通電開關,可以交叉比對行駛性的差異,碰到異常情況(例如電力不足)也可以關掉不用
放進牛奶玻璃瓶,加工瓶口,出氣口同時也是電線通道
裡面是我喝的過濾水,加入一點點(約布丁湯匙的量)的氫氧化鈉
(聽說很便宜,但我不知道哪邊可以買到,我拿實驗室剩的)
電解質的濃度,直接關係導電度(耗電量):量加越多,越耗電
一定要玻璃瓶,早先我測試過塑膠瓶,受熱軟掉,通電一段時間約有80-90度C
另一個角度,出氣口同時也是電線出口
放進空濾箱內,位置剛好,空間剛好
放在這位置不必再接氣管,產生的氫氧氣從瓶口出來後,會立即被吸進化油器內
裝置電壓表,監控電器使用情形
可以交叉比對性能的差異(此時未發動、未開啟電解)
開啟電解,冒出白色氣泡,這就是氫氧氣(2倍氫氣、1倍氧氣)
它對燃燒有幫助,只要這些微小的量,就有幫助
這些氣體隨燃料進入燃燒室後,因為氫氣比燃料微粒容易點燃
在燃燒過程中可以促進燃料微粒的燃燒
(一個氫引爆,周圍的燃料微粒連帶引爆)
無發動狀態下,開啟電解,電壓在5秒內降到這水準
這是相當耗電的
為了只利用車子多餘的充電量,不消耗電瓶的電量
我反覆調節氫氧化鈉濃度,達到行駛中全負載(電解、遠燈)仍有充電
但是,停紅燈時因為充電低,開始消耗電池,關上大燈即可解決
(騎個車還真不無聊)
蓋上空濾外蓋,電解裝置隱形
再裝上座椅,東西消失了
以上,打完收工
附註:
瓶中的水是新的,騎過一段時間,電極會氧化
(沒辦法,氧氣就在旁邊產生)
鐵鏽水會讓裝置變成棕色的
看了雖討厭,但不妨礙導電,幾百公里內不用管他
後續效果請持續關切本報導


偶也想要空率蓋的私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