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法:有。
比起用其它手段減輕所謂「簧下重量」,鍛框的效果會非常顯著。
常常會聽到說改了鍛框,車騎起來感覺不一樣了,那究竟是什麼不一樣?改鍛框除了視覺上看起來好像很炫砲,車牽起來、騎起來好像比較靈活,事實上物理上確實是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它是有效果的。因為這不是物理課,我是死文科的不是物理系(太複雜的我不懂),我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解釋。以下分享,如果想改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改,改了之後會怎樣,可以加減參考看看
==========
動能與動量
Kinetic & Momentum,在相同速度下,
越重的東西動能越大,越輕的東西動能越小。
越重的東西動量越大,越輕的東西動量越小。
一樣的事情,但差別在動量是有空間中的方向性。
「角動量」則是再考慮轉動這件事情。
物體的運動會有慣性,在完全沒有任何外力,包括引力、摩擦力去抵銷的情況下,動能不會減少,而物體的動量是恆定的。舉例來說,在太空又真空的空間中,拋一個球,球會一直維持你丟出去的那個力道速度永遠持續飛行著,物體會持續保持它的運動狀態,也就是它會保持它的慣性。用《星際效應》太空站炸掉那段,比較可以感受到這是怎麼一回事:
幾個前提:
● 太空站本身是在接近真空的狀態下運動
● 太空站被從某一個角度炸開,這一炸使得它有了角動量,開始轉動
所以:
● 如果忽略太空站被星球的引力往下拉,太空站會一直永恆轉動,不會有停的一天
● 根據這爆炸多兇,太空站轉得就有多快
● 如果要讓太空站停止轉動,就必須對太空站施予一個反向的作用力抵銷它的動能,讓它的動量歸零
● 要抵銷動能,會取決於兩個要點「質量」和「速度」
● 因為爆炸後太空站的質量大致上是不變的(如果不考慮廁所裡的馬桶被炸到飛出來的話),會改變角動量的因子只有速度
● 反過來說,如果太空站的速度不變,能夠改變這個角動量的因子只有質量
這跟鍛框有什麼關係?
因為,鍛框的質量比鑄造框還要來得輕,這使得在相同速度下,鍛框所具備的動能比鑄造框還要來得小,它的角動量也就比較小。
車是怎麼過彎的?
這邊不討論逆操舵怎麼做,但是車子逆舵的現象是觸發轉向機制的關鍵。YouTube 彎道聖經的這支短片,用實驗的方式告訴你,逆舵這個現象無論騎士是否主動操作都會發生:
車子很重,帶著人能重達200kg以上,除非有炸彈一般的威力,否則這個200kg產生的動量是難以被人輕易改變的。如果你辦得到的話⋯⋯人類會用很多種方式對付你。
逆舵轉向這件事情怎麼發生?前後輪本身都有自己的動量,直線的時候這兩個動量都向著同一個方向。後輪的方向是固定的,但是前輪可以改變。當前輪偏轉時,後輪推著前輪使之往另一個方向回正,這個回正的力道觸發轉向。
舉例來說:右彎往左推把,在龍頭往左轉的狀態下,瞬間後輪擠壓著前輪,使之往右回正偏轉。你就得到一個微往右的龍頭,跟一部往右前進的車了,是不是很簡單吶?(烹飪節目語調)
但這件事情告訴我們:
騎士需要先改變前輪角動量的方向,這一連串的事件才會跟著發生。
角動量越大,你需要越多的力量去操作它。再回到上一段,在速度不變的前提,質量越大的物體,動量越大。質量越輕的物體,動量越輕。
彎中
車子在過彎的時候,忽略複雜因素的前提,大致有兩個方向的力在參與,本身向前動量的慣性,還有向心力。這兩股力讓車子能以圓弧的方向運動。當然輪胎形狀也有幫助啦。
半徑小的彎道,車速越快動量越大,需要越多的向心力轉向。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很可怕的神力,理論上要 200km/h 去過一個半徑小的彎道(例:北宜棲霞彎往坪林方向)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這已經完全是「人在抓著車甩過去」的意思,它所需要的向心力超級大。因此,只能說「這是『趨近於不可能』的事情」。
在彎中,人跟車是沿著弧線運動,但是車子本身向前的動量是對準著車的中心軸線往前,這是因為後輪是固定著軸心持續往那個方向。在彎中,人感受到的離心感就是來自於此。當動量越大,這個離心感就會越重,也就會「越有被往外拉的感覺」。
對路線的影響
綜合以上幾點,在一個不變的速度下,改變物體的質量就能改變動量,車上產生動量最主要的地方來自於車輪。減少車輪的質量,它的動量就能被減少,使得它直線的慣性變弱。
在同一個小半徑的彎道,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動量越小的車要操作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小。直線慣性越小的車,參與的向心力也就越小。
換另一個角度說,彎道半徑、速度不變,如果連向心力的條件也不變的情況下:
比較重的框跑出來的路線,半徑劃得比較大(越外拋)
比較輕的框跑出來的路線,半徑劃得比較小(越內收)
比較重的框要操作小半徑的路線並不是不行,只是比較辛苦而已,人也會相對比較不舒適(G Force,嘔)。
比較輕的框要操作大半徑的路線也不是不行,但在維持路線上相對會比比較重的框還要不穩定。
但在有各種不同半徑的彎道參與的摩托車運動下,騎士希望的是車越靈活越好,越能適應各個半徑的彎道的能力越好,因此,質量比較輕的框會相對獲得比較多的青睞。
對懸吊的影響
常聽到很多人提到「簧下重量」,對的,這也是改比較輕的輪框的好處之一。上述參與的都是水平座標面上的各種物理現象,而這邊講的則是垂直面的。
懸吊本身是由彈簧為主,而阻尼裝置為輔的系統。懸吊會吸收緩衝各種力,包括路面凹凸還有車子在加減速、過彎的時候的作用力,它提供一個緩衝機制。有興趣可以找一下「彎中」的追焦照,仔細留意前叉,會發現前叉是處於壓縮的狀態,那是因為車體是傾斜的,而車身被帶動的動能有它的動量,這個動量往外的時候,就會壓縮到前叉。
車子的各種運動狀態都會對懸吊產生不同方向的壓力,彈簧能吸收跟釋放力量的能力有限,阻尼器能緩衝彈簧的能力也有限。
簧下的部位,在車子加減速或遭遇路面不平的時候會對彈簧有作用力,這個作用力的強弱會依照車速、車重……等很多因素參與。如果你無法彈指就把眼前的路變成真平面,你也捨不得減速,那整個公式裡面有一個部分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質量」。減輕了簧下重量,也就意味著減輕了簧下對彈簧所施予的作用力,換言之,在懸吊有限的處理能力中,藉由這個調整減輕了它的壓力,換來的即是懸吊有更多空間去處理各種情況,也就是得到「更靈活的懸吊」了。
==========
說了這麼多,其實結論不外乎就是——
改車94爽,好鍛框不改嗎?
以上心得分享。我知道的很有限,但已經盡量把我所能理解的部分寫下來。當然這邊只是很淺的部分,真的要細就說不完,甚至也還會離題。有錯請小力鞭,風風怕痛。歡迎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感謝大家 : D
我不會騎車 QQ
比起用其它手段減輕所謂「簧下重量」,鍛框的效果會非常顯著。
常常會聽到說改了鍛框,車騎起來感覺不一樣了,那究竟是什麼不一樣?改鍛框除了視覺上看起來好像很炫砲,車牽起來、騎起來好像比較靈活,事實上物理上確實是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它是有效果的。因為這不是物理課,我是死文科的不是物理系(太複雜的我不懂),我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解釋。以下分享,如果想改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改,改了之後會怎樣,可以加減參考看看

==========
動能與動量
Kinetic & Momentum,在相同速度下,
越重的東西動能越大,越輕的東西動能越小。
越重的東西動量越大,越輕的東西動量越小。
一樣的事情,但差別在動量是有空間中的方向性。
「角動量」則是再考慮轉動這件事情。
物體的運動會有慣性,在完全沒有任何外力,包括引力、摩擦力去抵銷的情況下,動能不會減少,而物體的動量是恆定的。舉例來說,在太空又真空的空間中,拋一個球,球會一直維持你丟出去的那個力道速度永遠持續飛行著,物體會持續保持它的運動狀態,也就是它會保持它的慣性。用《星際效應》太空站炸掉那段,比較可以感受到這是怎麼一回事:
幾個前提:
● 太空站本身是在接近真空的狀態下運動
● 太空站被從某一個角度炸開,這一炸使得它有了角動量,開始轉動
所以:
● 如果忽略太空站被星球的引力往下拉,太空站會一直永恆轉動,不會有停的一天
● 根據這爆炸多兇,太空站轉得就有多快
● 如果要讓太空站停止轉動,就必須對太空站施予一個反向的作用力抵銷它的動能,讓它的動量歸零
● 要抵銷動能,會取決於兩個要點「質量」和「速度」
● 因為爆炸後太空站的質量大致上是不變的(如果不考慮廁所裡的馬桶被炸到飛出來的話),會改變角動量的因子只有速度
● 反過來說,如果太空站的速度不變,能夠改變這個角動量的因子只有質量
這跟鍛框有什麼關係?
因為,鍛框的質量比鑄造框還要來得輕,這使得在相同速度下,鍛框所具備的動能比鑄造框還要來得小,它的角動量也就比較小。
車是怎麼過彎的?
這邊不討論逆操舵怎麼做,但是車子逆舵的現象是觸發轉向機制的關鍵。YouTube 彎道聖經的這支短片,用實驗的方式告訴你,逆舵這個現象無論騎士是否主動操作都會發生:
車子很重,帶著人能重達200kg以上,除非有炸彈一般的威力,否則這個200kg產生的動量是難以被人輕易改變的。如果你辦得到的話⋯⋯人類會用很多種方式對付你。
逆舵轉向這件事情怎麼發生?前後輪本身都有自己的動量,直線的時候這兩個動量都向著同一個方向。後輪的方向是固定的,但是前輪可以改變。當前輪偏轉時,後輪推著前輪使之往另一個方向回正,這個回正的力道觸發轉向。
舉例來說:右彎往左推把,在龍頭往左轉的狀態下,瞬間後輪擠壓著前輪,使之往右回正偏轉。你就得到一個微往右的龍頭,跟一部往右前進的車了,是不是很簡單吶?(烹飪節目語調)
但這件事情告訴我們:
騎士需要先改變前輪角動量的方向,這一連串的事件才會跟著發生。
角動量越大,你需要越多的力量去操作它。再回到上一段,在速度不變的前提,質量越大的物體,動量越大。質量越輕的物體,動量越輕。
彎中
車子在過彎的時候,忽略複雜因素的前提,大致有兩個方向的力在參與,本身向前動量的慣性,還有向心力。這兩股力讓車子能以圓弧的方向運動。當然輪胎形狀也有幫助啦。
半徑小的彎道,車速越快動量越大,需要越多的向心力轉向。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很可怕的神力,理論上要 200km/h 去過一個半徑小的彎道(例:北宜棲霞彎往坪林方向)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這已經完全是「人在抓著車甩過去」的意思,它所需要的向心力超級大。因此,只能說「這是『趨近於不可能』的事情」。
在彎中,人跟車是沿著弧線運動,但是車子本身向前的動量是對準著車的中心軸線往前,這是因為後輪是固定著軸心持續往那個方向。在彎中,人感受到的離心感就是來自於此。當動量越大,這個離心感就會越重,也就會「越有被往外拉的感覺」。
對路線的影響
綜合以上幾點,在一個不變的速度下,改變物體的質量就能改變動量,車上產生動量最主要的地方來自於車輪。減少車輪的質量,它的動量就能被減少,使得它直線的慣性變弱。
在同一個小半徑的彎道,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動量越小的車要操作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小。直線慣性越小的車,參與的向心力也就越小。
換另一個角度說,彎道半徑、速度不變,如果連向心力的條件也不變的情況下:
比較重的框跑出來的路線,半徑劃得比較大(越外拋)
比較輕的框跑出來的路線,半徑劃得比較小(越內收)
比較重的框要操作小半徑的路線並不是不行,只是比較辛苦而已,人也會相對比較不舒適(G Force,嘔)。
比較輕的框要操作大半徑的路線也不是不行,但在維持路線上相對會比比較重的框還要不穩定。
但在有各種不同半徑的彎道參與的摩托車運動下,騎士希望的是車越靈活越好,越能適應各個半徑的彎道的能力越好,因此,質量比較輕的框會相對獲得比較多的青睞。
對懸吊的影響
常聽到很多人提到「簧下重量」,對的,這也是改比較輕的輪框的好處之一。上述參與的都是水平座標面上的各種物理現象,而這邊講的則是垂直面的。
懸吊本身是由彈簧為主,而阻尼裝置為輔的系統。懸吊會吸收緩衝各種力,包括路面凹凸還有車子在加減速、過彎的時候的作用力,它提供一個緩衝機制。有興趣可以找一下「彎中」的追焦照,仔細留意前叉,會發現前叉是處於壓縮的狀態,那是因為車體是傾斜的,而車身被帶動的動能有它的動量,這個動量往外的時候,就會壓縮到前叉。
車子的各種運動狀態都會對懸吊產生不同方向的壓力,彈簧能吸收跟釋放力量的能力有限,阻尼器能緩衝彈簧的能力也有限。
簧下的部位,在車子加減速或遭遇路面不平的時候會對彈簧有作用力,這個作用力的強弱會依照車速、車重……等很多因素參與。如果你無法彈指就把眼前的路變成真平面,你也捨不得減速,那整個公式裡面有一個部分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質量」。減輕了簧下重量,也就意味著減輕了簧下對彈簧所施予的作用力,換言之,在懸吊有限的處理能力中,藉由這個調整減輕了它的壓力,換來的即是懸吊有更多空間去處理各種情況,也就是得到「更靈活的懸吊」了。
==========
說了這麼多,其實結論不外乎就是——
改車94爽,好鍛框不改嗎?





以上心得分享。我知道的很有限,但已經盡量把我所能理解的部分寫下來。當然這邊只是很淺的部分,真的要細就說不完,甚至也還會離題。有錯請小力鞭,風風怕痛。歡迎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感謝大家 : D
我不會騎車 QQ
Serrok 在 星期日 七月 05, 2020 8:00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