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

hera 寫到:
不論是後輪或前輪的鎖死在賽道上是不會出現或不應該出現的.

剎車只有在進彎或防止撞擊時出現.這時煞車或許該要用另一個說詞較恰當:調整速度.

前輪鎖死是很危險的情形. 鎖死當下是無法操控車輛之外,鎖死放開之後的前叉動作差異使得輪胎對地的摩擦力的劇烈變化也是另一個相當危險的情況.

新垣在PIC直線底的鎖死是後輪 ,且是帶有表演性質.
除了表演之外,我想他是在嘗試使用後輪剎車進彎的後輪轉向 Backing it in.


16灣前~ Smile

表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6N0v8I2M&feature=share&list=PLnH1wne7nx4Ur_GveF7CwwiQwuZnX9Row
我就是在這個地方會手忙腳亂而且很耗費體力
影片中9秒開始的那個左彎(如圖圈起來的點開始翻轉+煞車+退檔+迴旋+出彎)
這樣的彎不會難處理.
參考一下:
入彎取線的思考架構:
1.決定速度:始煞車時機、強煞車時機、緩煞車時機(開始入彎)、放煞車時機(逼近APEX)
2.描繪路線:推舵時機(即「逆操舵」),此乃「啟動車身傾斜/彎入預定路線」的關鍵動作。無論是煞車加壓中,或身體重心如何,路線皆可由推舵調整
3.重心調整:此預備動作,屁股(體重)擺在入彎方向,身體放鬆即能調整重心,S彎中間,身體需比車身更早做出預備動作。
4.油門操控:入彎期間退檔補油用,無加速需求。S彎中間需注意,進入第2彎前油門與煞車的配合。煞車可立車身、油門亦可立車身,煞車油門同時作用下,入S彎第2彎,等於隨心所欲
關於本主題,車手入彎取線的不同
代表兩人面對此彎道,決策不同
不是故意做擺盪
而韻律性,有時也有人說「機械性」
一連串正確的動作,將它做熟了
會有韻律性,也是種機械性
要超越含意乏味的機械性
唯有在導入韻律性的過程中
將各件動作的細膩操作,再次提升對其因果關係的感受
換言之
將人體的神經線延伸出體外
重心轉換時—神經擴散至屁股下的懸吊與主車架
減速時—神經佈滿於前煞車碟與前輪橡皮
入彎時—神經探測前輪橡皮與路面的親密接觸
所以
當你跑完場地,發現暢快淋漓,同時腦中一片空白
這表示你做對了很多事
而且專注於做正確的事
因此神經線還沒完整收回來
腦中一片空白
吸收消化ing~~~~~
3頁(共3頁) 前往頁面 上一頁  1, 2, 3 快速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