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偶在某網站上看到的討論, 謹提供參考....
.........................................................................................
真諦或無聊
佛学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风吹幡动的争辩,风吹旗幡,是风动还是幡动,最
后慧能和尚一句为尔心动结束争辩。这个故事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那么何为心动
呢?我这个非佛教徒解释来说,也就是一个人对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既然是个人
的主观反映,一件事物的呈现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不同-------是好是坏?,是对是
错?是美是丑?相信总会有争论不完的口水战,事物本身或许就没有好坏对错美丑
之分,是人们付与其特征罢了。可人们为什么非要给每件事物定性,终其原因,这
里提一个中性的词“人性”,原因是给每件事物定性---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人性,人
性很复杂,复杂到或许如星空一般,每个人的人性来源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生活环境
和生活阅历的影响。这些好坏对错美丑的的形成,便始于每个人感官感受差异与人
性的不同。再回到风吹幡动这个故事中,其实不管你心动与不动,风与幡的舞蹈该
跳还是要跳,故事外,不管你心动与不动,此时此刻,有人死有人生,此时此刻,
星系运转爆炸坍塌。。。皆在不休不息。有人发问,那么心动与不动还有什么意
义?乍一看,还真没意义,对于与你扯不上联系的那些之那些,还真没什么意义,
(前提是与你绝对扯不上联系)。可这个出发点是自己之外,而把自己忽略掉了。
还是那句话,为何还要心动?佛教教义中又要人心不动,当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
切皆虚幻,既然虚幻了,再跟着心动,那是傻子,这里不讨论世界是否虚幻,这里
继续说为何还心动,也就是说到了前面提到的一个人对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一个
人面对一切的一切,又怎能能没有反映呢,贪欲索取颠倒妄想,喜怒哀乐忧思恐悲
愤。。。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每一个人,这到底是好还是坏?也印证了前面的
话。
不过有好便有坏,有坏便有好,看各人的理解,是享受还是承受;看各人的承
接能力,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每个人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这到底是人生的
真谛,还是人生的无聊呢,也有人会说,只要把握好尺度便好,尺度,这需要多么
高超的智慧啊,今天的尺度不一定是明天的尺度,三十岁的尺度不一定是四十岁的
尺度。你认为一个可行的尺度,或许衍生着一个巨大的深渊,智慧啊,智慧,难怪
孔圣人说朝闻道夕可死,可见难度有多么巨大!既然这一切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
观反映,那么何不从此入手?佛学中,把斩六根除六尘作为修行的入门法则,以此
走上获得真如之路,道学中以后天返先天、返璞归真作为修行的入门法则,以此走
上达到无极之路,儒学中以收视反听、澄心定虑,作为修行的入门法则,以此走上
达到入圣之路。这些的共性皆是摒弃或是尽可能的摒弃主观反映对于己的影响,看
来大智大慧先哲们的入门修行总体上是不二的,常人是否应该借鉴呢?或许还有一
想,这是踏上寻找人生真谛之路,还是踏上去寻找另一种人生无聊之路?我,认为
是前者。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俺来随便说说。
这里的幡动与风动和心动,是说一般人对佛法认识的其中三个层次。
幡动层次最低,是“眼识”,佛法里讲是六识之一,是不真实的。
风动说则有点因果的意思,因果不错,但依佛法说,也是著相。就是被表象所迷惑。
心动说,层次高些。算是空了六识。不为表象所动,其实还是着相。着了“我”相。
以上三动说法,全是着相,是众生观点,不是佛知见。
即心即佛,心本自清净,本无自性。依佛知见,如如不动,即是真相,说白了神马都是空相,包括佛法也是空相,这才是世界宇宙的本质。
证空而不空,佛法中道,才能见空不空,。
一边心自如如不动,清净敞亮,一边依肉身特性,衣食住行,劳作休息。无论在家、出家,便是修清净佛法。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就是这个意思。
........................................................................................
我认为人的一切念皆来自肉身特性,包括贪欲索取颠倒妄想,广义上讲,本质上是为了肉身的存在与繁衍,
各种精神上的正面的负面的追求,证明自我存在的深层次的意义。
自我肉身不存在,对于自我本身,一切归零。
.................................................................................
“念”同肉身一样,都是相。只是层次归类不同,佛学认为也同样是空相。
所有的宗教里的上帝、安拉、梵和佛陀,都是不能画像、眼见、接触、听见的。凡是画出来的,看见的,接触到的,听到的都不是。
上帝、安拉、梵和佛陀用哲学的话说就是“绝对本体”。用目前现代科学的的最新阶段来解释,暂时就是宇宙弦,今后科学发展了还会有更新的解释。人的思想是一个有限量的时空随人肉体出现的,在这里不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随着科学的发现,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局限性,一个四维的时空里再增加一维就完全不一样,如果时间这一维能反向就更不一样(假设宇宙从爆炸到收缩就会发生时间反向),现代物理前沿与哲学的绝对本体始终是越来越接近的。
佛若有相,定会笑曰:“如是所念,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之一小千世界之一而已。“我在”和“我思”在这小小世界里如同微尘,本质都是是空相"
..........................................................................................
人之性定位在属于自我的四维中,四维之上,非自我之人性
自我的修行,即使最大限度,也会在无形中受自我肉身的反作用
希望本质上超脱,返璞归真是道路,但终归是希望,人无法超越人性,人时时刻刻面对周遭一切,无不受之左右,
斩六根是彻底的断缘,但只要是人,又如何彻底,除非无视肉身的一切一切,如果能试着去做斩六根同时兼顾肉身,或许是福或许是祸,看修行能力,但以此终归无法跨越人之性
所以在属于自我的四维中,超越自我,就必须彻彻底底,无法兼顾
否则仅会带着希望而无法实现,但有希望的指引总比没有希望好
其实人不管明何理修何行,都在宇宙之性
人追求穷理尽性,只为尽快通晓印证
人性的升华中,儒家的收视反听澄心静虑,知止而后有定。。。。。。,便很受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