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
我遇到的問題是...混合比過濃, 大約怠速20分鐘火星塞便厚厚一層積碳, 實際騎乘
稍好一些, 約騎10公里左右開始不順, 換一顆乾淨的火星塞就可再騎10公里.
首先我懷疑浮筒室油液面過高...於是我繞上幾圈漆包線於浮筒與三角椎柱之間...
愈增加漆包線的圈數, 油液面就愈低, 油液面下降到6m.m.果然怠速20分鐘後火星色的顏色是很漂亮的淺巧克力色, 但是實際騎乘卻發現上坡力道明顯不足.
這時候...我懷疑是主油嘴過小....大約0.5m.m.的孔徑, 就350c.c.的引擎是否稍嫌不足 ? 請教大家 ?
因為沒有替代品可更換, 又不敢貿然將之擴孔...因此目前沒有結論, 請多多提供意見.
又, 化油器稍下方, 兩邊各開了兩個圓形小窗口, 不知其功能與作用為何 ?
當浮筒室上方強制提高油液面按鈕壓下, 汽油會從這四個窗口溢出...
這張照片顯示主油嘴與四個窗口的相對高度與位置...
還有...混合比調整螺絲也讓我迷惑...我曾將車車騎到機車店測一氧化碳值, 標準
是4.5, 我車約6.8, 不管我旋進或旋出螺絲都一樣...測了20分鐘把車店儀器的濾蕊
薰得像木炭.
以下是怠速油路的結構...
比較特殊之處是...混合比調整螺絲是中空的, 入口端約1.2m.m.孔徑, 出口端約
0.4m.m.孔徑, 形成一錐狀的空氣通道.
為了不讓上坡無力, 目前我將浮筒室液面下降約5m.m.但是火星塞仍然只能維持
10公里左右, 我也更換熱值較高的火星塞依然未能改善....
我知道這是20'年代的化油器, 可能有實務經驗的人也不多...但是沒關係...萬變不離其宗, 很多人具備高強的化油器理論基礎...歡迎大家提出看法並不吝指教.
我遇到的問題是...混合比過濃, 大約怠速20分鐘火星塞便厚厚一層積碳, 實際騎乘
稍好一些, 約騎10公里左右開始不順, 換一顆乾淨的火星塞就可再騎10公里.
首先我懷疑浮筒室油液面過高...於是我繞上幾圈漆包線於浮筒與三角椎柱之間...
愈增加漆包線的圈數, 油液面就愈低, 油液面下降到6m.m.果然怠速20分鐘後火星色的顏色是很漂亮的淺巧克力色, 但是實際騎乘卻發現上坡力道明顯不足.
這時候...我懷疑是主油嘴過小....大約0.5m.m.的孔徑, 就350c.c.的引擎是否稍嫌不足 ? 請教大家 ?
因為沒有替代品可更換, 又不敢貿然將之擴孔...因此目前沒有結論, 請多多提供意見.
又, 化油器稍下方, 兩邊各開了兩個圓形小窗口, 不知其功能與作用為何 ?
當浮筒室上方強制提高油液面按鈕壓下, 汽油會從這四個窗口溢出...
這張照片顯示主油嘴與四個窗口的相對高度與位置...
還有...混合比調整螺絲也讓我迷惑...我曾將車車騎到機車店測一氧化碳值, 標準
是4.5, 我車約6.8, 不管我旋進或旋出螺絲都一樣...測了20分鐘把車店儀器的濾蕊
薰得像木炭.
以下是怠速油路的結構...
比較特殊之處是...混合比調整螺絲是中空的, 入口端約1.2m.m.孔徑, 出口端約
0.4m.m.孔徑, 形成一錐狀的空氣通道.
為了不讓上坡無力, 目前我將浮筒室液面下降約5m.m.但是火星塞仍然只能維持
10公里左右, 我也更換熱值較高的火星塞依然未能改善....
我知道這是20'年代的化油器, 可能有實務經驗的人也不多...但是沒關係...萬變不離其宗, 很多人具備高強的化油器理論基礎...歡迎大家提出看法並不吝指教.


20'年代!!!偶燒紙問偶阿公看會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