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又有新招了
拍板縮減車道寬度.讓用路人騎不快也開不快
用以降低車禍事故發生.....
縮減車道後.機車也鑽不了
只能跟著汽車塞.大家都動彈不得.
所以降低22%的事故也有道理在...
就像自來水管管路縮小
出水量只剩下一半
當然也可以省水.
自來水公司不會想用這招省水.因為很蠢
但是交通部會用這招解決交通問題
新聞全文
記者 卓宜姿 / 攝影 葉俊宏 報導
為了降低車禍事故發生,交通部拍板縮減車道寬度,達到降低車速的效果。因為有學者研究發現,車道愈寬,車禍事故就愈多,除了縮減車道外,還要將多出來的寬度,增加人行道,來因應未來的高齡化社會,不過也有學者擔心,這樣做會導致汽機車和公車打結
公車、汽車、摩托車,混合車道上比速度、爭位置,更別說行人和自行車幾乎沒空間,只能靠旁邊。
民眾:「我覺得用路人行人,(安全)還是比較要緊。」
民眾:「(道路)縮減的話可能說不定...因為機車這樣排隊,這樣感覺更壅擠。」
這裡扣除公車專用道,三線道寬度分別是3公尺、4公尺和2公尺,最旁邊還有4公尺寬的人行道。馬路越寬似乎越不安全。
記者卓宜姿:「有學者指出過去道路設計,以車為本而非人,因此可以看到其實大部分的市區道路的車道寬度,都大於3公尺,所以有研究發現,車道越寬的話,車子越容易造成擦撞、自撞或者是追撞,因此交通部拍板要將市區道路的最小車道寬度降為3公尺。」
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張勝雄:「過去的研究會認為說,(縮減車道)它會這個降低車速,那麼降低車速通常對於事故的,不管事故的發生或者是事故發生後的嚴重性,其實都會有一些改善。」
快車道變窄,多出來的部分做為人行道或是自行車道,台北市復興南、北路,忠孝西路,還有北安路等路段都完成車道瘦身。
交通部道安會執秘謝銘鴻:「一個車道如果節省個30公分,甚至50公分,兩個車道就可以節省一米,一米的話其實就有機會,來當作是我們的那個人行道,或甚至說可以劃設自行車道,或是給機車,比較速度比較慢的機車來行駛。」
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規劃科長黃皇嘉:「未來我們在規劃車道的時候,我們內側車道跟中間車道部分,會限縮到3公尺,剩餘的空間,我們會留在外側的車道做使用,這個部分也可以保留作為未來,如果做實體人行道拓寬的時候,有多一點彈性空間可以做利用。」
以松高路為例,目前道路寬度內側兩車道3.1公尺,外車道3.5公尺,內車道各往內縮10公尺,讓外車道有更多空間可讓慢車通行。不過這個做法,讓快車道用路人擔心,路太窄讓車子不好開。
記者卓宜姿:「 有駕駛擔心縮減車道會影響車輛行駛,但是看看公車的寬度約2.5公尺,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約3.2到3.3公尺這麼寬,因此學者認為就算縮減車道,也不會影響車輛通行。」
交通部道安會執秘謝銘鴻:「忠孝東路也有很多的公車,我們忠孝東路是畫3米,其實公車也是跑得嚇嚇叫。」
淡江大學教授張勝雄:「贊成(道路縮減)當然不過還是要,看當地的這個速限來決定。」
交通部道安會執秘謝銘鴻:「我們把這條線畫出來以後,可以不用擔憂,(行人)他走在車道上會不會被後面車子來撞,尤其是在夜間。」
縮減車道增加人行道,得靠中央、地方相互配合,不怕一國兩制,中央動地方不動,交通部道安會有信心,強調已經跟各級縣市政府達成共識,市區車道寬度將慢慢縮減,不過道路是寬是窄,還是需要民眾配合遵守交通規則。
拍板縮減車道寬度.讓用路人騎不快也開不快
用以降低車禍事故發生.....
縮減車道後.機車也鑽不了
只能跟著汽車塞.大家都動彈不得.
所以降低22%的事故也有道理在...
就像自來水管管路縮小
出水量只剩下一半
當然也可以省水.
自來水公司不會想用這招省水.因為很蠢
但是交通部會用這招解決交通問題
新聞全文
記者 卓宜姿 / 攝影 葉俊宏 報導
為了降低車禍事故發生,交通部拍板縮減車道寬度,達到降低車速的效果。因為有學者研究發現,車道愈寬,車禍事故就愈多,除了縮減車道外,還要將多出來的寬度,增加人行道,來因應未來的高齡化社會,不過也有學者擔心,這樣做會導致汽機車和公車打結
公車、汽車、摩托車,混合車道上比速度、爭位置,更別說行人和自行車幾乎沒空間,只能靠旁邊。
民眾:「我覺得用路人行人,(安全)還是比較要緊。」
民眾:「(道路)縮減的話可能說不定...因為機車這樣排隊,這樣感覺更壅擠。」
這裡扣除公車專用道,三線道寬度分別是3公尺、4公尺和2公尺,最旁邊還有4公尺寬的人行道。馬路越寬似乎越不安全。
記者卓宜姿:「有學者指出過去道路設計,以車為本而非人,因此可以看到其實大部分的市區道路的車道寬度,都大於3公尺,所以有研究發現,車道越寬的話,車子越容易造成擦撞、自撞或者是追撞,因此交通部拍板要將市區道路的最小車道寬度降為3公尺。」
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張勝雄:「過去的研究會認為說,(縮減車道)它會這個降低車速,那麼降低車速通常對於事故的,不管事故的發生或者是事故發生後的嚴重性,其實都會有一些改善。」
快車道變窄,多出來的部分做為人行道或是自行車道,台北市復興南、北路,忠孝西路,還有北安路等路段都完成車道瘦身。
交通部道安會執秘謝銘鴻:「一個車道如果節省個30公分,甚至50公分,兩個車道就可以節省一米,一米的話其實就有機會,來當作是我們的那個人行道,或甚至說可以劃設自行車道,或是給機車,比較速度比較慢的機車來行駛。」
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規劃科長黃皇嘉:「未來我們在規劃車道的時候,我們內側車道跟中間車道部分,會限縮到3公尺,剩餘的空間,我們會留在外側的車道做使用,這個部分也可以保留作為未來,如果做實體人行道拓寬的時候,有多一點彈性空間可以做利用。」
以松高路為例,目前道路寬度內側兩車道3.1公尺,外車道3.5公尺,內車道各往內縮10公尺,讓外車道有更多空間可讓慢車通行。不過這個做法,讓快車道用路人擔心,路太窄讓車子不好開。
記者卓宜姿:「 有駕駛擔心縮減車道會影響車輛行駛,但是看看公車的寬度約2.5公尺,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約3.2到3.3公尺這麼寬,因此學者認為就算縮減車道,也不會影響車輛通行。」
交通部道安會執秘謝銘鴻:「忠孝東路也有很多的公車,我們忠孝東路是畫3米,其實公車也是跑得嚇嚇叫。」
淡江大學教授張勝雄:「贊成(道路縮減)當然不過還是要,看當地的這個速限來決定。」
交通部道安會執秘謝銘鴻:「我們把這條線畫出來以後,可以不用擔憂,(行人)他走在車道上會不會被後面車子來撞,尤其是在夜間。」
縮減車道增加人行道,得靠中央、地方相互配合,不怕一國兩制,中央動地方不動,交通部道安會有信心,強調已經跟各級縣市政府達成共識,市區車道寬度將慢慢縮減,不過道路是寬是窄,還是需要民眾配合遵守交通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