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周年慶去拜了SONY ZX300和1AM2~買了日本歌和美國歌~想買台灣歌手的卻好像沒管道!!

![]() |
rall206 寫到: |
看不太懂 消費者買的CD片 內容歌曲不算原始檔嗎? |
okdwnk 寫到: |
無損ape格式的音樂,早期很多也是CD轉的
母帶轉的沒看過 |
憤怒藍鳥 寫到: |
![]() ![]() 最近買的麥克傑克遜Thriller的DSD檔專輯~檔案量要2.29GB!! 可以放320K的MP3約500首!!有點驚人吧! ![]() 剛買隨身聽和耳機時~我電腦+幾百元的電競耳機撥出來竟然比7000的1AM2聽起來要好 害偶差點哭出來!! ![]() |
河馬 寫到: |
要聽出母帶和APE的差別首先設備先花個20W 最重要的還要有一副金耳才能享受
現在的電競耳機都有一定的水準 每副耳機都有適合的走向 你會覺得電競比較好聽是因為剛好符合曲風細節不多的歌曲 但是找一首多種樂器混奏的歌曲靜下來聽音場 定位 人聲 解析的細節 比較貴的還是厲害一點 ![]() |
暗夜審判者 寫到: |
我只要有CD就好了
只知道國外好像有高HZ的 一般機器來不支援的樣子 不知道差異大不大 |
samkung 寫到: |
www.hifitrack.com <-- 這裡有些高品質音源,台灣唱片數量不多就是了
-------------------我是分隔線------------------- 以下是閒聊雜談 台灣唱片圈的存擋母源歷史粗略大概是 從現在往前10年左右是全數位化 十年前到二十年前是DAT 二十年到更早之前是類比磁帶 台灣唱片錄音室在全面數位化之前的流通母源DAT,與CD相較的話 都同樣是16bit 44kHz 96dB of dynamic range PCM 無壓縮規格 所以在台灣,購買到CD已經是近似唱片公司保存的母源了 流通母源是指從唱片錄音室到CD壓片廠、MV影像後期、唱片公司保留等等 當然在錄音室全面數位化的今天 品質是可以做到 32bit 384kHz甚至更高,但在發行儲存媒介上卻沒有市場 所以只有錄音室內原始混音Project與備份的Archive可能會有到這個等級 但是從錄音室輸出給媒體流通的母源會降至44kHz 16bit 或是48kHz 24bit 的WAV無壓縮檔案或是上串流平台的各種破壞性壓縮格式 當然可以從錄音室輸出更高音質的任何你叫得出的規格 只要銷售通路讓唱片公司有錢賺就辦得到,沒有技術上的問題 只有行銷(收款)跟通路(防盜)上的問題而已 以多數市面上販售流通的大多數音樂專輯的音源來期待的話 在台灣,CD是一般民眾所能取得,最接近錄音室輸出母源品質的儲存媒體了 另外科普一下 在DVD、BD影音光碟上的Dolby Digital多聲道是採用AC3壓縮編碼的規格 DVD、BD 裡面的DTS與DTS-HD的多聲道是無壓縮的 DVD、BD 裡面的立體聲多半是無壓縮的PCM格式(但有可能做成Dolby壓縮) 然後CD 裡面的立體聲,也都是無壓縮的PCM格式 |